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天敌 >> 孙子兵法的战略管理思想4
用兵必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孙子对这一点看得清楚。他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举10万之师,每日花费千金,对春秋时任何诸侯国都是十分沉重的负担。孙子因而强调在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的制约作用。他的解决办法是,力求速胜。为什么孙子不把经济问题列人“五经”、“七计”之中呢?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理獬孙子的战略思想很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各诸侯国的经济水平一般说都很低下。更重要的是,春秋是众多诸侯国各自为政、相互兼并的时代。任何两国交兵,都必须懂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军力和经济力的过度消耗都是绝对不利的。孙子俯视列国争霸的全局,深知争斗的长期性、复杂性,坚决反对消耗战,认为只能与敌人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在智慧和管理方面展开较量。把经济问题置于“五经”、“七计”之中,势必导致在决策时把拼命消耗当作战胜对方的方略,从而为背后的“黄雀”造成良机。因此,在决策时,决不可把战胜对方的赌注,压在经济实力的雄厚上,决不可凭靠经济实力而与敌方相抗衡。战争的指导者,不光要看到本国与交战国的全局,还必须看到整个东周列国群雄对峙的更大的全局看到割据局面的长久性。这才是孙子兵法的战略观和制定决策的出发点。不少学术著作批评孙子“只讲速胜,不懂得持久战的意义,带有片面性”,是不公允的。事实是,孙子不仅将战争置于政治、经济、天地自然组成的级向大系统中加以考电,而且把敌对双方瓷于整个东周列国构成的横向大系统中进行权衡。孙子站在一国之立场上制定械略,清配地意识到自己是被包围的。每一个敌对的诸侯国不一定强于自已,但是面对所有与自己敌对的诸侯国(尽管它们也有矛盾),就不能不看到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态势。为了本国的生存和发展,以至争胜于天下,就不得不作持久的准备。本国与他国的任何一次交战,就列国关系的总体而言,只是一个局部,也是自身求得长久生存必须进行的无数次战争中的一次战役。正是出于这样的总体分析,孙子确定了速胜方针,坚决摒弃了拼消耗的做法。他的速胜是以更大全局上的持久战为前提,是适应战略上的持久而提出来的。他虽然没有使用“持久战”一词,然而他所奉行的确实是战略上的持久和战役上的速决。这是敌强我弱情况下唯一正确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