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鄱阳湖边上,湖中有一个小岛。
我喜欢在湖边的柳树上导“知了”,后来听老师说,知了是蝉的别名。我们乡下人大多都以其模拟声音而称呼知了。
老实说,我小时候,就爱捕蝉。
听大人说,叫的是公的,不叫的就是母的。一般情况下,我总是用两个指头捏住知了的两侧,稍加用点力,公的一定会叫。母的,我不伤及其性命,会抛向空中,它命大,飞了。
我的邻居王叔,他是成年人。他拿着弹弓,带着他的宝宝划着小船到湖中小岛上去了。
没多久,岛上的小鸟腾空而起,一群群都飞得老高,在空中盘旋着飞来飞去。时而也落入岛上的高树上,时而又从高树上飞起来,飞到别处去了。
等他划着小船回到岸边,派出所也赶到了湖边。
邻居王叔下岸了,派出所民警就把他给拷上了,并将其儿子捕捉的蝉袋全给倒了,那些蝉也算命大,获救了。王叔背着的网袋里,还装着好多不知名的小鸟。
我不解其意,回到家里,我把这一经过给爷爷讲了,想从爷爷嘴里得到答案。因为,爷爷在我眼里是万事通。
爷爷,他没直接给我答案。却给讲起故事来——
很早以前,传说捕蝉的和弹鸟的兄弟俩,在湖边捕蝉打鸟。
弟弟发现目标了,举起手里的捕蝉杆,准备瞄准下捕。突然发现,蝉的后面有一只螳螂,正弓着背伸长前面两只象长矛的爪子,近一点,再近一点时,几乎快要抓住蝉之际,不料黄雀飞扑过去,也几近抓着螳螂的一刹那,哥哥拿起弹弓一拉,黄雀应声落地,这棵树上的,和其它树上的鸟,突然腾空而起,在空中乱飞乱叫,怪可怜也怪吓人。
“你说咋的?”爷爷问。
“哥哥厉害,眼法好。”我回答。
“没错,眼法好。他把树上的鸟全给吓跑了。”爷爷又摸摸我的头,很认真的继续着说,“其实,弟弟在捕蝉过程中观察到——螳螂想捕蝉,黄雀想吃螳螂,哥哥捕获了黄雀,吓走了小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过程的后面都隐存着危险,最后哥哥好眼法却把鸟儿赶跑了。”
“那,王叔为什么会被上拷了?”
“那是因为,王叔不该到小鸟保护区去打鸟捕蝉,触犯了法律,所以把王叔拷起来,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哦,原来是这样的。”
晚上,我久未入睡。仍在琢磨着:
“蝉为什么往往被逮着?”
——就是因为,虽然蝉有一对大眼睛,却视力很差。
因此,笔者有感而作《七绝·蝉悟》诗曰:
蝉眼圆圆向外扬,
只愁树矮中长枪。
睁睁闭闭看世界,
自有乾坤由我航。
蝉儿,天生一对又圆又大的眼睛,向外向前张扬着,有睁不闭差视力,为蝉的自个儿寻思着自己常常被俘,怪树不参天才中枪。
然而,笔者认为:眼睛就应该长成可睁可闭的样儿。人们应自觉培养一睁一闭观察世界的能力。所以,自然就有:任我航行天下,而无拘无束。
是的,王叔也是因为,眼力不够,视法不清,才触及法律,自作自受。
纵观社会现象,凡眼里无法,视而不见,有的甚至藐视法律,终将落入应有的惩罚:或许受挫,或许接受指责、接受审查、接受双规,乃至坐牢。
捕蝉有故事,蝉里悟蝉理,敬献八路君匡正之。
至此,我的捕蝉记即予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