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蝴蝶的眼点标记能吓跑鸟小鸡实验证实了这一

发布时间:2024/8/28 13:10:43   

当你注视着某些肖像画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画中的人物也在盯着你?即使你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画中人的眼睛也在一直跟着你?

这种视错觉被称为“蒙娜丽莎效应”,以达芬奇著名的神秘画作命名——当艺术家把作品中的瞳孔描绘的处于完全居中情况下时,无论参观者站在哪里——向左、向右或在画的前面——都能保证眼神交流。

大自然中,进化也像是位塑造万物生灵的艺术家——以生死攸关的方式,让一些生物获得了蒙娜丽莎效应般的灵感。

眼点

许多种类的鱼、蝴蝶、飞蛾、螳螂和甲虫的身体上都有成对的圆形标记,通常看起来像眼睛。一些理论认为,眼点(斑)起到“被动瞄准”的效果——可以将捕食者的注意力转移到猎物的非重要身体部位——被咬掉尾巴总比头没了强。

但是,在自己身上画个靶子真的对生存有帮助么?

应该还有别的好处。比如,肩章鲨(Hemiscylliumocellatum)有两个大眼点,每个胸鳍后面一个。有人发现,这让捕食者在攻击它时,显得犹豫不决。

也正因此,另一种更受推崇的观点认为——眼点可以恐吓并阻止掠食者的攻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感觉。

尤其是一些蝴蝶、飞蛾的翅膀进化成的样子在捕食者看来可能就像是巨大而危险的东西的脸;而捕食者将大眼点误认为是要自己捕食者的眼睛。

孔雀蝶的完美眼点

我们有一种刻板印象,蝴蝶们到了冬天就死掉了。

实际上,孔雀蝶(Aglaisio)会在冬天冬眠,然后在早春产卵。孔雀蝶遍布我们的欧亚大陆,像许多其他冬眠的蝴蝶一样,孔雀蝴蝶进化出了反捕食者防御机制,其中,最明显的防御来自它翅膀上的四个大眼点。

通常对冬眠的蝴蝶来说,抵御鸟类捕食者的第一道防线是隐秘,在这个过程中,蝴蝶通过模仿一片叶子并保持不动来融入它们的环境。

而孔雀蝴蝶开发了第二道防线:当受到攻击时,它们会张开翅膀并露出眼点——色彩鲜艳的同心圆,以显示出令人生畏的威胁,相比枯叶拟态,这使蝴蝶更容易逃脱捕食者。

甚至,一些蝴蝶的眼点+翅膀颜色形态,进化的和猛禽猫头鹰一模一样。

既然靠模仿眼睛去吓唬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直视的眼点将是最具威胁性的——就像那些眼睛似乎跟着你在房间里四处走动的肖像一样,眼点需要全方位无死角的与掠食者保持目光接触。

有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测试了鸟类(志愿者:小鸡),当它们最喜爱的食物被画上三种不同类型的眼点时,小鸡冲锋吃食的反应。

三种眼点分别是:向左偏、像右偏、以及和孔雀蝶一样的完美同心圆。凝视的方向会影响小鸡的攻击动机吗?

完美的凝视死亡

小鸡冲锋。

当食物上配置的眼斑向左偏时,雏鸡从左侧接近的缓慢、犹犹豫豫;而当眼斑向右偏时,雏鸡从右侧接近显得畏缩。然而,当小鸡从另一侧接近时,它们跑得飞快,迅速靠近食物并吃掉。

而面对配置了完美同心圆眼点的食物,小鸡从三个方向接近时,都很慢,小心翼翼。甚至有一些“很怂”的小鸡会吓得发出报警叫声,而“更怂”的会掉头逃跑。(不能笑话小鸡,这大眼珠子,猫子要在野外看见也得吓一跳)

这下子,除了证明眼点可以起到反捕食目的(表明鸟类捕食者感觉到眼点属于潜在的敌人),更进一步印证了“蒙娜丽莎效应”——进化这位艺术家,给孔雀蝶等物种配上了全方位无死角,完美的死亡凝视。

写在最后

自然进化无疑是伟大的艺术家,但人类当然不甘示弱。

进化生物学家对蝴蝶翅膀图案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易于理解的模型,说明自然选择如何从许多可能的变化中进行选择。

而手握基因编辑技术的科学家们,对蝴蝶下手了——通过使用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人员切除了一种称为spalt的基因,之后,蝴蝶的大圆眼点标记就消失啦。

啧,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当我们未来手握基因编辑技术,会制造出什么样怪异的花花世界呢?

作者感谢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3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