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闲侃三国之86最怕领导用错人

发布时间:2023/1/22 18:20:21   

都说狗改不了吃屎,这句话用在屡屡投降的孟达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在三国这个名利场里,孟达算不上腕儿,也没有半点范儿,如果非要给他贴一个标签,“奸贼”或者“叛徒”都比较贴切。

这个孟达,原来就是关羽的手下。当关羽被吕蒙苦苦追杀时,他竟然见死不救,转而委身曹操,做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叛将。

原本想卖主求荣,可孟达并没有得到梦想中的荣华富贵,而是处处受到冷落,日子过得比后娘养的孩子还要悲苦。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恬不知耻的家伙故伎重演,决心临阵倒戈,企图再次回到蜀军的阵营中来。

对于这样一个出尔反尔的小人,诸葛亮本该小心提防,但北伐的节节胜利让一向谨慎的孔明大意起来,竟然以为孟达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大的胜利。

诸葛亮“七擒孟达”的故事家喻户晓,一方面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胸襟,另一方面也鞭挞了孟达随意的政治立场和随性的人生选择。

与原著《三国演义》的刻意描绘不同,电视剧《三国》并没有演绎“七擒七纵”的典故,只把重点放在了孟达与孔明达成统一战线这件事上。

不知是孟达过于天真,还是诸葛亮太大意,两人构建的统一战线并不牢靠,甚至有些草率。

不过按照和孟达的约定,诸葛亮确实有兴奋的理由:两人在同一天发动攻势,孟达攻打魏国首都洛阳,孔明进攻魏国重镇长安,合力给魏国致命一击。

谁知,孔明高兴得太早了,他压根没料到后面还有更厉害的黄雀。这只黄雀,就是心思慎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得到密报的司马懿运筹帷幄,秘密行军,神秘大军从天而降,一举擒杀孟达,并将其首级送到洛阳邀功请赏。

孟达这个习惯投降的家伙,就以这种不光彩的方式谢幕。

实际上,古今中外,但凡投降叛变者,大抵都没有好下场,鲜有善终者。毕竟,没有谁会真正欣赏和重用不忠不义之人。

诚然,对于魏国皇帝曹睿而言,前来偷袭自己的孟达被司马懿设计干掉,自然是件天大的好事。一高兴,头脑一发热,曹睿将魏国的兵马大权交给司马懿,并赋予他随意调动、先斩后奏的权力。

不经意间,本应受到唾弃的孟达成了改变历史走向的重要支点或药引子。诸葛亮错信了孟达,失去了釜底抽薪的绝佳机会,北伐胜利步伐的也就此终结;曹睿轻信了司马懿,为魏国江山的最终葬送埋下了祸根。

孟达被杀之时,诸葛亮深入魏国境内已经五月有余,军饷粮草供给不再那么顺畅,出兵秦岭、攻取长安成为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

军事天才司马懿敏锐地捕捉到了蜀军面临的困境,决定派兵抢占蜀军运输粮道的必经之道街亭。

诸葛亮当然知道街亭的战略意义,决心派一得力干将全力驻守。

可能是过于相信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吧,诸葛亮没能经受住师生之情或是私心杂念的考验,把自己的学生马谡推上了前台。

受此重用,马谡激动不已,豪情万丈,声称自己饱读兵书,熟知兵法,一定会不负众望,一定会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的关心厚爱。

诸葛亮再次看走了眼、用错了人,也彻底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在诸葛亮面前,马谡这个学生谦虚低调;一旦离开老师的视线,这个学生不再是学生,自信得忘乎所以,狂妄得无边无际。

身为镇守街亭的主将,马谡自以为是,独断专行,根本不把副将王平放在眼里,甚至连诸葛亮的叮嘱也忘得一干二净。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安排,更不听王平的建议,执意要在远离路口的独立山头安营扎寨,说是这样易守难攻,必胜无疑。

纸上谈兵的马谡最终丢掉了街亭,原本处于进攻态势的蜀军只能回撤汉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为了严明军纪,用错人的诸葛亮再也顾不上师生情谊,挥泪斩杀了马谡。

领导用错人的后果有多严重?害己害人,误国误民。

说到用人,这当中的教训实在太多太深刻了。

不管时代怎么进步,一朝天子一朝臣,似乎永远都是领导用人的不二法则。古今中外,用人用老熟人、用老部下,历来不是什么新鲜事。

对此,拥有决定权的领导们往往振振有词:我不熟悉你,怎么使用你?所谓知人善任,提拔老熟人、老部下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问题在于,那些被重用的老熟人、老部下,真就全都那么优秀或合适么?显然不大可能。

而之,恰恰是吏治腐败的诱因或温床之一。

年8月23日草于辽宁沈阳,年10月4日晨完善于河北石家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9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