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网络小说能否看经典文学读不明白听余华领

发布时间:2023/10/16 13:29:52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www.ykhongye.com/bdfwh/

有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大概是每个父母都热切期盼的。

可让孩子空闲时翻翻书是简单的事,但要想通过阅读让孩子喜欢上阅读,通过阅读让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却是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过程中遇到的大难题。

孩子的读物该怎么选?言情小说、网络小说能不能给孩子看?经典文学作品虽好,可孩子就是读不进去该怎么办?余华、苏童、西川等人在一家名为“分界书屋”的空间中的交流,或许能带给家长新的思路。

“分界书屋”坐落在远离喧嚣的分界岛上,余华、苏童、西川等作家、诗人以及旅行博主房琪作为“书屋主理人”在这里生活、相处,并招待着陆陆续续来做客的程永新、叶兆言、祝勇、欧阳江河等一众好友——这是慢综艺《我在岛屿读书》的阅读场景。

曾经只会在书架上出现的名字聚在了一起,共同将好的书目、好的阅读方式以及关于读书写作有意义的思考呈现给我们。并提醒大家: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以及孩子,如何更好地做出抉择。

节目中有一个场景,诗人西川问房琪喜欢读什么,房琪列举了一些流行畅销小说,直言自己爱看桐华、匪我思存等网络作家,也常看郭敬明、韩寒等青春文学。她说道,之前也试图读过《许三观卖血记》,但对其中讲述苦难的、沉重的部分会下意识地躲避。

尽管不清楚阅读受限是否会让自己成长的厚度因此变窄,但在房琪看来,喜欢读这些作品并不觉得羞耻。

苏童听完立刻表示:阅读不分贵贱,无论读怎样的读物都是一种良好的开始。

在他看来,阅读是人因为识字而产生的潜意识的动作,读者的需要不过是跟内心生活有呼应:“事实上,阅读从来不可能、不可以让你产生羞耻感。你选择阅读一定是会寻找那些‘这本书能让我发现什么样的故事’,它是有一种召唤的。”

苏童的这一观点,很值得家长们参考——当孩子享受阅读时,不用太纠结他们读的书不符合你的预期。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和大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好以及独特的感受。这些喜好与感受不一定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不一定和父母一样,不一定按着“必读书单”走,他们有的喜欢漫画、有的喜欢侦探故事、有的喜欢神话传说,有的喜欢DK百科......尽管种类不同,但正如苏童所言,每一种阅读都是潜意识的内心召唤。

所以,家长千万别因为孩子不喜欢读父母选的书,不喜欢读“中小学必读书单”中的书,就急忙给孩子贴上“不爱读书”的标签。

给孩子足够多的选择,让孩子先享受阅读这件事。再多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找到相应的读物“对症下药”。这一时期,既要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也要发现孩子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这也在提醒父母自己,要包容地看待阅读这件事情。

几位作家尊重并认可当代年轻人阅读的状态与取向,同时他们也提出:鼓励大家阅读经典。

苏童做了有趣的类比,不同的阅读给予人不同的养分,就像鱼肉和猪肉都有营养,但摄入的营养会有一定的区别:“虽然说阅读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值得你去读,但我还是强烈地建议大家多读经典的文学作品。”

不同类型作品带来的微妙区别,就好比读言情小说,可能召唤人往前走五米,但如果读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那么读者可能就会前进五十米甚至更多。

一部经典名著的诞生,离不开作者,更离不开他所处的大时代。

当孩子进行经典名著阅读时,并非只是阅读文本内容。在故事之外,孩子们能够了解到特殊历史时期中所出现的伟大人物,以及他们的深邃思想如何影响着历史的进行,以及跨越时间与空间影响着生活在现代的我们。

例如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用十四幅“历史微型图画”向读者展现了或是重大历史事件,或是某些代表性人物的命运起伏。其中有小学课本中的“最伟大的失败”——南极探险家斯科特船长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有法国将军格鲁希在滑铁卢之战中的一念之差......我们既能读到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也能感受到这些超越时代的故事,如今依然如璀璨群星般闪耀。

在谈到《全唐诗》时,几位作家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氛围,它们构成了唐代的文化。它不仅仅是诗歌的意义,是文明的意义,更呈现出了中国的古文明曾经达到过一个怎样灿烂的程度。

再例如,苏童回忆起当年在西安,见到面色蜡黄的路遥在车棚里蹲着写《平凡的世界》的过往:“这么多年,《平凡的世界》成为了我们当代文学的一个旗帜。他塑造的那种中国人向上的精神,给我们一种精神上的营养,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所阅读的经典。”

经典作品的光辉,不会被岁月磨灭,只会随着时间,焕发出更大的光芒。在家长为孩子提供广泛而自由的阅读时,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在孩子的兴趣范围之内挑选出经典的作品,与孩子一起阅读。

此外,几位作家在与年轻人交流时的态度,家长们或许也可以借鉴一二——不否定孩子的选择,同时温和有趣地进行引导,实现亲子间的“有效交流”。

当把经典著作拿给孩子,孩子却读不懂该怎么办?

“读不懂的书,恰恰培养了我对文化的好奇。”西川在节目中建议年轻读者不妨尝试去读一读有点难度的、“看不懂”的经典,“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阅读使你跨越这些你看不见的边界,进入到另一个对话范围中......我最早就是被我不懂的东西打开了,但受益匪浅”。

首先,读得懂和读不懂并不是判断孩子是否适合读经典著作的唯一标准。比如《诗经》对孩子语感韵律的培养,长大之后会有好处;再比如《西游记》中所讲述的佛法和人生,孩子或许并不理解,但却能够通过故事情节本身打开想象力。

与其纠结孩子是否能够读懂,家长们不妨思考“不懂”能带给孩子什么,家长是否可以从这些“不懂”出发,引导孩子进行发散学习,探索未知的世界?

例如读《唐诗三百首》时无法理解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家长是否可以从历史、作者、地理等孩子“不懂”的知识一点点讲起,让孩子在学习中对读本之外的世界产生好奇,从而一步步地跨越看不见的边界,明白千百年前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

用了许多种办法,孩子依然读不进经典著作怎么办呢?余华给出的办法是——不要着急,还没到和这本书相遇的时候。

年轻时,余华早已将鲁迅的《孔乙己》读了无数遍,但直到35岁之后他才敢说读懂了一些鲁迅——35岁之后,他再次翻开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孔乙己》,彻底陷进去了:“他怎么可以这么准确且简洁的描述出一个人的尴尬、社会地位、精神状态?他太伟大了。”

读不进去书这样的事情不止会发生在孩子身上,相信不少大人也有过读着读着就犯困的经历。

有这样的情况,也大可不必焦虑,同样的事也曾发生在法国作家福楼拜的身上——福楼拜曾在《秋之韵》中写道:”我打开一本书,接着打开第二本,直到打开第十本,可是每本书没有读上两行,我就厌倦了,将它扔下;随后,又怀着同样的百无聊赖的情绪上床睡觉去了。“

阅读是一项充分调动大脑的行为,不仅需要眼睛的准确辨识,还需要长时间的、沉浸式的输入与思考。那些不易读、或是难易引发兴趣的书籍则会加大脑的工作量。

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认知负荷后,大脑便会产生需要休息的生理指标——精神疲劳。如果此时强迫孩子继续阅读,便会出现“看书——好困——继续看——更困”这一死循环。

正如余华所言,和一本书的相遇是一种缘分。

不同的阅历带来不同的眼界与心境,现在读不明白的书,说不定过几年就能与它再次相遇。另一方面,也正因为每个人与每本书之间独一无二的,关乎天时地利人和的缘分,让那些“读下去”的书更显得弥足珍贵。

所以呢,家长不必为孩子“读不进去”而焦虑,休息好了接着读便是。

《我在岛屿读书》共12集,每集52分钟。它就像12堂大师阅读课,身体力行地像我们展示着阅读的意义。

节目于每周四晚21点20分在江苏卫视同步播出,同时在今日头条搜索“我在岛屿读书”也可观看。爱阅读的家长和孩子们,可以看起来了!

*《我在岛屿读书》部分节目嘉宾

苏童:当代作家,著有《黄雀记》《妻妾成群》《米》《碧奴》等。

余华:当代作家,著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文城》《兄弟》等。

西川:诗人,著有《深浅》《大意如此》等。

程永新:《收获》杂志社现任主编,著有《穿旗袍的姨妈》《到处都在下雪》等。

祝勇: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著有《旧宫殿》《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0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