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繁衍 >> 刘伯温烧饼歌详解二十一,炮响火烟迷去
烧饼歌的第N种解法(二十一)
本期我们将继续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一下刘伯温的《烧饼歌》,接上一期对话中的“揖让新君让旧君”。
帝曰:”胡人至此败亡否?”
基曰:
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
炮响火烟迷去路,迁南迁北六三秋,
可怜难渡雁门关,摘尽李花灭尽胡。
译文:朱元璋说:“这个时候胡人有没有亡国呢?”
刘伯温说:
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
前面就讲过,纵观《烧饼歌》的内容,就是一个字“绕”。分解说完再总结,概括讲完再详讲。这一段又开始对清朝、民国、以及辛亥革命进行详说了。
“九十九”为阳极之数,这里是为了表明清廷腐朽,革命党起义为的是“阳复而治,晦极生明”的正义之举。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有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矣。”结合上一期有讲的“蓬头幼女蓬头嫁,揖让新君让旧君。”是不是像极了清末民初的大清和民国。“杀尽”引申为终结的意思。“胡人”引申为满清的统治。
这两句作为对于“胡人败亡否”的回答,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发动辛亥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封建帝制,结束清朝的统治。革命党手里拿的一定是枪炮,这些才是主要武器,不可能都是使用钢刀,这里就是一个比喻。这两句表达的就是,革命党发动起义是正义的,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果作为所谓的“预言”看,发动起义是成功的,“未来”一定能够推翻满清的统治。当然《烧饼歌》也是事后诸葛亮。
炮响火烟迷去路
这一句其实就是“二十八星问士人”的翻版,革命党遍地开花,清军疲于应付,清廷陷入危机。在前面的《乾坤万年歌》和《梅花诗》的详解中提到过晚清重臣多罗特·升允,在陕西率清军反击革命军,欲抢占西安为宣统皇帝觅得安身之所,但最终未能实现。“迷去路”也“预示”了大清国的终结。
迁南迁北六三秋
这一句比较有意思,完全符合《烧饼歌》的“气质”,“呆头呆脑四处乱跑”。很多朋友认为这一句讲的是民国的内容,可是实际讲的是大清国。上一句“炮响火烟迷去路”,说的是大清国没了去路。这一句依旧是以大清国为主角。有些类似于小说中的回忆,重温大清国的“来路”。前面曾讲过《烧饼歌》类似于清代话本,也就是小说,与其他的所谓“预言”有很大区别,而且内容上比较“跳”。比如前面明朝的内容就是“来来回回”没有任何章法。
“迁南迁北”泛指大清迁都,这其中也包含“后金”,前面就曾提到过后金的“东京城”辽阳。“迁南”指后金将都城从赫图阿拉(兴京)迁往辽阳(东京)。“迁北”指将都城从辽阳迁往奉天(盛京)。“六三秋”指9年时间,为公元年到年。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新宾县),史称“后金”。后金天命六年(公元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金天命十年(公元年),努尔哈赤又迁都沈阳。后金先后有三个都城。
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公元-年,称“兴京”。
辽阳,公元-年,称“东京”。
沈阳,公元-年,称“盛京”。
兴京、东京、盛京合称“奉天三京”。
抚顺迁往辽阳是向南迁,辽阳迁往沈阳是向北迁。
清崇德元年(公元年),爱新觉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定都城盛京(今辽宁沈阳)。清顺治元年(公元年),顺治皇帝将都城从盛京迁到北京。公元年大清建国建,9年后再次迁都,最终定都北京,直到大清国灭亡。
可怜难渡雁门关
雁门关,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满清正式入关前,清军曾5次入关,均未实现统治中原。分别于公元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年突入关内。如清军第五次入关之战,分兵两路入关,左翼清军由古北口毁长城而入,右翼清军则自雁门关黄崖口而入,掳人抢劫后,又退回关外。
摘尽李花灭尽胡
“李花”指李自成。清军面对着明朝,始终无法实现入主中原的梦想。直到公元年,李自成杀进北京,清军才算等到机会。李自成的“大顺”灭掉了“大明”,岂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清”乘机灭掉了“大顺”,得偿所愿一统中原。以《烧饼歌》作者的角度,“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和“灭尽胡”自然就是指“民国”灭掉了“大清”,完成了绝杀,光复了“汉室”。所以,《烧饼歌》的作者一定是汉人。前面讲过作者一定是反清的,这里就是很好的证明。
连载中,下一期继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烧饼歌的第N种解法”由百家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百家号平台,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