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鲜卑名贺六浑,从祖父一代起徙居北魏六镇中的怀朔镇,在六镇起兵造反时,高欢先后追随过上谷(今河北怀来)的杜洛周,葛荣的起义军和秀容的契胡首领尔朱荣。在尔朱荣被杀之后,经历一段和尔朱兆的斗智斗勇,公元年,高欢在信都起兵,才算是正式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路线。
但是高欢的这家公司从上市之日起就矛盾重重,现今学者的研究常常以胡(鲜卑)汉之间的矛盾,军人勋贵(武)和士人(文)之间的矛盾展开分析,试图找到北朝政治发展流向的主旋律。
从高欢政权的主要势力组成来看:北镇反民,河北的汉人豪族,以及后来的洛阳官吏。北镇代表的是鲜卑人或鲜卑化的军人勋贵,河北代表的是汉人士族,洛阳官吏代表的是汉化的鲜卑贵族或当时的汉人朝官。他们之间的背景和价值取向完全不同,可谓矛盾重重。
一个例证是,在接下来高欢和尔朱兆决战的韩陵之战中,《北史》中说高欢一方“马不满二千,步兵不至三万”。学者苏小华对此非常怀疑,在尔朱荣击败葛荣后,迁往并州,肆州的北镇流民有二十万之多,就算被尔朱家族干掉一半,也还有十万之众,留一半守城,怎么也得有五万,加上河北豪族的兵马,不可能只有区区三万二千兵马。
当然,在看《北史》时,高欢的本纪还都是英明神武的主角光环。所以不排除为了突出主角光环,夸大双方兵力比例差。另一种可能是,高欢在拥戴他的六镇军队中更多的是一种部落酋帅的角色,他对这些骄兵悍将们的控制力并没有那么强,至少早期如此,这就导致了这不合常理的三万二千兵马(因为部分将领不肯出力)。
在韩陵之战后高欢进入了洛阳,这个时候的高乾兄弟都劝高欢废节闵帝,于是高欢就把节闵帝幽禁起来。又找来了藏匿民间的平阳王元修,立为孝武帝。废除节闵帝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节闵帝是尔朱家族拥立的,所以从政治上而言必须先否定节闵帝的合法性,也就是尔朱家的合法性。
年,尔朱兆在高欢的追击下被迫自杀,慕容绍宗带着尔朱家属及部署投降,自此,曾经在北魏末年扮演了类似于董卓角色的尔朱政权彻底瓦解。
晋阳(今山西太原),原本是尔朱荣建立霸府的地方,是尔朱家族在洛阳的北魏朝廷之外设立的独立政权。在高欢控制晋阳之后,他在晋阳建立了大丞相府,几乎所有的军政大事都是在晋阳决定的,这种霸府有点类似于日本的幕府机制。
不过这样受制于人的情形让魏孝武帝十分不爽,很明显,高欢虽是拥立之人,但大权在握,随时可以更换北魏的皇帝。作为拓跋子孙,孝武帝当然不甘心做傀儡,就开始跟各种势力密谋,拉拢关陇集团以及洛阳的一些官吏,其中就包括了早期支持高欢的高乾。高欢也不傻,看出来以后就来了一个反间计,促使孝武帝下旨杀掉了高乾,同时皇帝还想杀掉高乾的弟弟高敖曹。高敖曹是一员猛将,得知消息后就投奔了晋阳。从此,晋阳的高欢与洛阳的皇帝矛盾就公开化了。
关于高乾的故事,是从信都起兵开始的,在高欢最需要河北豪族的粮草时,高乾投向了高欢。但后来的高乾却是被高欢出卖给孝武帝元修的,死得不明不白,且自己的弟弟还继续死心塌地的为高欢卖力。
但高欢之狡猾,在对关中局势的处理中,也表现无疑。起初,尔朱荣派遣尔朱天光前往关中,但后来尔朱荣被杀,尔朱天光进军洛阳为尔朱荣报仇,后来高欢起兵,尔朱天光便加入到尔朱家族诛灭高欢的战争中来。
这时的关中就由另一个尔朱来把守,尔朱显寿。当年尔朱荣进入洛阳打的旗号是勤王,后来尔朱荣制造了河阴之变再加上后来试图谋帝位后,民心尽失,就被魏帝诛杀。贺拔岳和侯莫陈悦都是随尔朱天光征关中的将领,两人谁都不愿为臭名昭著的尔朱家而战,联合灭掉了尔朱显寿。
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高欢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看穿了侯莫陈悦的弱点,制造反间计,居然就让侯莫陈悦杀了贺拔岳,这下关中大乱。幸亏贺拔岳的部队请回了时任夏州刺史宇文泰,并且在宇文泰的带领下干掉了侯莫陈悦,才稳定住了局势,从此关陇之地,尽属宇文泰。
孝武帝元修此时能看出也只有宇文泰这一支势力能跟高欢对垒了,一边跟宇文泰眉来眼去,一边密谋对付高欢。公元年,孝武帝密诏给高欢说要讨伐宇文泰,但高欢识破孝武帝的诡计率先发难,率军渡黄河,直逼洛阳,元修无奈西奔长安。高欢从此失去了真皇帝,只好改立元善为帝,并且数日内匆忙带着四十万户迁都邺城,东魏政权开始形成了重心为晋阳--邺城的两都制。
史书上记载,高欢的迁都邺城是匆忙行之,表面上的原因是因为洛阳距离西魏宇文泰和南梁都太近,不安全,实际上高氏政权的背后有着河北豪族的势力,所以政权北移符合这些河北豪族的利益。
同年,宇文泰鸩杀元修,立元宝矩为帝,从此北魏彻底灭亡,形成了东西魏对峙的局面,也就是东魏的高欢与西魏宇文泰两位权臣之间的对决。
回顾这段历史,高欢原本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局势,但是跟孝武帝的关系处理不当,把东西对峙的性质从中央政权与地方军阀的对峙变成了两个朝廷对抗的性质,失去了法理上的优势地位。虽然从实力上来看,东魏继承了北魏的大部分地盘,有着北镇军人,河北豪族还有部分洛阳官吏的拥戴,依然优于西魏,但是在政治的合法性上双方已经处于平等地位,都有各自号令群雄的理由。所以说,孝武帝的出走对高欢是一种损失。
有意思的是,在东西魏对峙局面形成时,社会上也形成了有规律的人员迁徙,一方面在西魏做官的北镇武人逃奔东魏,另一方面洛阳附近的河南豪族却逃向了西魏。这也反映了当时人心的趋向。
自此,在北魏灭亡之际,出来收拾残局并最终继承了北魏政权的高欢与宇文泰都是出身于六镇的军人,高欢来自怀朔镇,宇文泰来自武川镇。后人在看待他俩之后上演的东西争霸大战中,总会产生“既生瑜何生亮”式的叹息。北魏的崩溃来自于汉化后的洛阳政权并没有转化出欣欣向荣的气质,反而染上了东晋骄奢淫欲的坏毛病,加上对于六镇问题的处置不当,六镇起义也就不可避免,只不过在这场大洗牌中,是高欢和宇文泰表现出了过人的能力,双星闪耀。
东西魏争霸中最著名的那几场经典大战:小关之战(年),沙苑之战(年),河桥之战(年),邙山之战(年),玉璧之战(年),不仅仅关乎两个朝廷的命运,在中国军事史中,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关于这几场战役的过程,有不少写南北朝的书写得非常精彩,比如陈羡的《悠悠南北朝》写得就很不错。
在小关和沙苑之战中,是宇文泰取胜;河桥之战,邙山之战是高欢取胜。但是每一场战争的背后都是惨烈的结局,河桥之战,侯景残忍的烧掉了洛阳城,北魏名都就此毁灭。数年后,担任抚军司马的杨衒之再度进入洛阳,有感于一代名都盛况不复,写下了《洛阳伽蓝记》,悼念这座曾经的佛教名城。
而玉璧之战更是历史上最经典的攻防战例之一,高欢的攻坚采用了火攻,断水,地道等各种招数,无所不用其极,但最终还是韦孝宽的智计和顽强获得了胜利。在玉璧久攻不下后,史书记载高欢军“死者七万人”,可以说是一场惨败。高欢在旧病复发中,不得不怆然班师回晋阳,不久后在晋阳去世,年五十二岁。
高欢的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史书上认为高欢除了容貌俊伟,每天看上去都很严肃,常人难以琢磨他在想什么。每当遇到军国大事,别人就更难预判他会做怎样的决定。他数次使用反间计,除去了自己的敌人,但当我们说高欢这个人的时候,如果只说到他的心机,似乎一个人的智计可以决定王朝的走向,那历史的眼光就过于短浅。
作为高欢后半生的对手,人们不得不拿他和宇文泰相比。由于最终是西魏灭了东魏,有人认为高欢不如宇文泰。但也应该看到,高欢和宇文泰虽然都出身六镇,但高欢是赤贫出身,创业实属不易,他之所以能够成功,还是因为有大志,而且善于交结朋友。宇文家属于镇将出身,家庭背景和文化水平都要高一些。
两个人都知人善用,但是高欢的问题又在于,为了笼络那些勋贵们,只能放纵他们“掠夺万民”。对此杜弼多次劝谏都无效。相比之下,宇文泰的纪律严明得多。
也有人喜欢拿曹操来与高欢比较,主要是几个原因。第一,这两个人的出身都不是什么贵族,曹操属于寒族,高欢的祖父是因罪流放到怀朔镇的,他家境贫寒,连匹马都没有;第二,两个人都是在乱世中寻找到机会,曹操赶上的是董卓进京,高欢遇到的是尔朱荣的河阴之变;第三,两个人都善于用人,而且都是“重才轻德”;最后,两个人在世的时候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他们并未开创一个王朝,但都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础。在他们的儿子这一代,分别由曹丕和高洋建立了曹魏和北齐。
但是很可惜,在历史上高欢的名气比曹操可差远了,东魏北齐都不是那些最令人神往的朝代,这个高欢到底是不是汉人,很多人更是搞不清楚。但是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跟高欢有关的。
在高欢去世前,《北史》中除了那些奇奇怪怪的异象之说,还有一段很感伤的记载:“是时,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中国史书中第一次提及《敕勒歌》,其歌原本就是鲜卑语。
也有人就此把斛律金当做《敕勒歌》的作者,但我倾向于认为这是早年流行于敕勒人中的民歌,斛律金作了整理翻唱。就斛律金敕勒歌,高欢和唱这一幕,还隐含着一个知识点,那就是陈寅恪先生特别提及的北魏兵的构成:一种是鲜卑兵,另一种是非鲜卑兵,而非鲜卑兵中最重要的就是高车兵。斛律金是“朔州(原怀朔镇)敕勒部人”,斛律氏即西部高车。
如果《敕勒歌》真的是斛律金所作,那么它的第一次和唱就是属于鲜卑军人,斛律金,一个鲜卑化的敕勒人,和高欢,一个鲜卑化的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