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成长叙事与湘土记忆的文学打开方式评刘

发布时间:2022/8/29 18:01:04   

刘艳

内容提要:湘土之“湘西”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地理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位置,自中国现代时期从这里走出的沈从文开始,“文学湘西”和湘西作家对于文学艺术的天才禀赋和独特气质,一直绽放异彩。刘鸿伏积自己数十年人生历练和文字锤炼而成的长篇小说《南荒记》,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既与“湘西”血缘近切亲和,又独具自己艺术特色和文学性的“湘土”记忆的文学打开方式。文学“南方”的意义,被苏童等作家沉湎其中和不断叙述并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叙事激情。刘鸿伏从湘中走出,同样以其具有个性鲜明的南方叙事特色的《南荒记》,试图建构一个独具“湘土”个性气韵、美学意蕴和文化精神的文学“南方”。作家深入生活细部的无比写实、工笔描摹般的笔触,与古风古韵、万物有灵、巫风存留等奇迹般并存。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史传、事功传统的影响均见,作家致力于向读者提供一部由无数栩栩如生小人物构成的“湘土民间人物传记”。苦难的诗意和不失诗意的苦难面对中,传递出湘土伦理的诗意传承和人性温暖的诗意辉光。《南荒记》以近乎非虚构的题材、素材和底蕴,文学虚构和艺术塑造出了一个亦幻亦真的少年“刘务”的个体生命成长史,并形成个体成长叙事与社会时代史叙述的复调叙事。小说叙事结构和叙事特色,无不显示出作家将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技巧两相交融的文体探索和叙事努力。“成长叙事与湘土记忆的文学打开方式”,是阅读刘鸿伏《南荒记》的重要角度和维度。

关键词:南荒记湘土记忆湘土民间人物传记湘土伦理成长叙事文体探索

作家刘鸿伏30万字体量的长篇小说《南荒记》,年12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从资江流域湘中走出的作家刘鸿伏,除了写作,对于文物文化研究、收藏鉴赏和书画都有自己的爱好,这些也都反过来滋养了他的文学创作。迄今为止,刘鸿伏已经出版长篇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集和文物文化专著36部,其中散文集《父老乡亲哪里去了》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选入中国农家书屋目录;文物考古专著《遥远的绝响》入选“中华百年文博精华”;散文《父亲》与朱自清、梁衡等名家名作一并选入中学教材三大版块之一的苏教版高二语文课文,还被选入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文和沪教版初三语文课文。另有《板桥上的乡愁》《寒鸟》《鹤》《梦里河山》《怀念一条狗》《笕记》《一枕落花香》《读书的心凊》等二十余篇作品被用作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冲击题或选入人教版及多省初高中语文课外教材。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瑞典文出版发表。建基于这样的文学经验和人生经历,也就有了这部呈现出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特质,并呈显湘土记忆文学打开方式的《南荒记》。

刘鸿伏累积自己数十年人生历练和文字锤炼而成的长篇小说《南荒记》,封面封底的介绍语“一部奇异的南方之书”“一部玉汝于成的少年之书”“一部向生命和自然致敬之书”,概括此书的精神意蕴和美学风貌,但其实“成长叙事与湘土记忆的文学打开方式”亦极为符合此书的叙事特色、个性文化精神以及美学旨趣,是我们探察其文学想象力、审美旨趣和表现现实的幅度及书写现实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湘土记忆的文学打开方式

作为文学原乡和作家精神原乡的“南方”,被不同地域省份的作家,从不同的角度、维度,反复书写和诠释着。比如苏童,“枫杨树乡”和“香椿树街”,成为他最为显明的两个写作母题,尤其是“香椿树街”,就更为要紧,苏童称自己一部分的写作,“可以说是一场持续的‘造街’行动。造的当然是香椿树街……”年发表于《收获》第3期后出单行本、并于年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黄雀记》,被苏童称作是自己“香椿树街系列中最成熟、最完整的一部长篇小说”,意即自己是在以《黄雀记》重返写作起点,并对“南方”重作深情回眸、回返“南方”这文学与精神原乡之作。苏童以小说叙事不断重构“南方”的意义,早已为学者评论者发现并加以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180.html

------分隔线----------------------------